从“春节档”看中国电影结构性调整与升级     DATE: 2023-10-03 02:50:03

原标题 :焦点分析丨手机  、焦点机PC销量创新低 ,分析存储芯片行业大震荡

作者丨邱晓芬

编辑丨苏建勋

手机、丨手PC在内的销新低芯片行业下游终端出货量持续下滑 ,寒气逐渐往上游供应链传递。量创而存储芯片作为芯片行业中出货量最多的存储品类,整个行业寒风阵阵。大震荡

存储芯片可以大致分为DRAM芯片(内存)和NAND Flash(闪存)两个方向 :在DRAM领域,焦点机三星、分析海力士 、丨手美光吃下了前者市场95%的销新低芯片行业份额。在NAND Flash领域,量创三星、存储海力士、大震荡铠侠、焦点机西部数据、美光群雄割据,占据了九成市场 。

但如今,这些存储芯片寡头的日子已经不太好过 。各家的财报可以看出一丝端倪 。三星电子不久前发布的2022年Q4发布的财报显示 ,半导体业务的收入同比下滑了24%,利润下滑了97% ,是最近13年的最低水平

海力士这边,过去十年每个季度都盈利的日子结束了 ,在2022年Q4首次出现由盈转亏;海光此前发布的Q4财报也显示  ,净利润同比下滑了23% 。

存储芯片是电子系统当中负责数据存储的核心单元,几乎所有的设备都需要搭载,占据了全球芯片出货量的1/3 。2022年以来 ,存储芯片无疑是此次芯片下行周期中被猛烈冲击的一个领域 。集邦数据表示 ,预计2023年DRAM价格将在Q1  、Q2分别下降20%和11% 。

为此,行业内的各家都在寻求积极办法应对 ,减产 、裁员、清库存等。但需求低迷 、努力清库存的日子还会持续一段时间。展望未来,三星电子给出的预测颇为消极——三星电子首席执行官韩钟熙称 ,我预计这种艰难的商业环境今年将继续下去。

好在接受现实对于存储芯片从业者来说不是什么难事  。存储芯片行业一个典型的特点是,不仅仅量大 ,各家提供的产品差异度低,较为同质化 ,存储芯片因此具有典型大宗商品的属性,剧烈的周期性变化时有发生 。

而回溯存储芯片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也可以发现 ,恰恰是在低谷期 ,才蕴含着巨大的超车机会 。

调整供需,存储芯片厂商集体缩产能

三年的疫情翻篇 ,但存储芯片行业尚处于艰难的去库存时代 。

库存的大山不是一天产生的  ,而是过去三年供应链的连锁反应所致  。疫情初期 ,各大消费电子厂商预期过高  ,以及疫情导致的工厂停产,导致行业出现了严重的缺芯潮 ,为了积极应对,彼时全球的存储芯片厂商开都足马力积极扩产 。

市场需求瞬息万变,尤其是去年全球加息 、高通胀等诸多负面因素叠加 ,消费者的购买力下滑 ,消费电子行业出现历史性的疲软 。

而芯片供应链端向来对市场反应有着一定的滞后性,供应链对于下游的砍单请求有一定的消化时间。这就导致了,疫情初期扩产尚未停止 ,而下游已经吃不下这么多的芯片 。供应增加而需求减少,芯片厂商和渠道商出现了大量的芯片淤积 。

市场的金科玉律不会改变,库存高企之下 ,存储芯片市场出现了量价齐跌的情况。为此 ,存储芯片厂商不得不通过各种削减支出的方式来挽救利润 。

美光此前就宣布在2023财年的资本支出计划削减30% ,美光的CEO梅赫罗特拉曾称,公司削减资本支出的方式多种多样——包括减少高管的薪资  ,暂停全公司员工奖金发放  、暂停新工厂的建设  ,甚至是不惜削减先进半导体制造工艺上的研发投入等等。不过 ,海力士在成本削减的态度更激进,这家公司称将2023年的资本支出削减50%。

不过 ,这些方法只能短期帮公司过冬,最棘手的还是需要调整供需。为此,从2023年开始,存储大厂们集体推进减产,从源头上减少芯片供应 。比如 ,铠侠此前宣布旗下的NAND闪存工厂晶圆生产量减少30%;美光这边也传出缩减20%的产能 。

黑夜不会持续太久 。浙商证券一份报告对未来消费电子芯片未来的走势做出了预判,报告中称,目前厂商尽管处于主动去库存阶段,但未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,手机/智能家电/智能汽车等下游消费电子需求复苏  ,未来存储芯片价格将逐渐趋于平稳,预计Q2-Q3期间出现下一个价格周期拐点 。

芯片下行周期,藏着弯道超车的机会

多数存储厂商已经做出了明确缩减产能的表态,只有三星态度始终暧昧 。

三星电子早前曾经表示 ,2023年将推进必要的基础设施投资 ,产能将提升10% ,以应对未来中长期的需求,并且资本支出计划将于前几年持平。但在行情持续低迷的近期 ,行业中一直有多方信息猜测三星或将跟进行业大势,减少存储芯片产能,但对此传闻,三星没有对此再做出明确回应  。

不跟进减产,这种逆周期投资的决策不难理解,三星在成长历程中,就多次从这种反周期投资的策略中获利 。

在三星夺得DRAM内存头筹之前 ,有过一段艰难的时光。在1985年,DRAM市场持续走低,日本在内的产业也如同今天多数存储芯片寡头一样减少生产,英特尔在内的美国公司为求存减少投资,而三星则选择孤注一掷 ,持续扩产,开发存量更大的DRAM芯片——而彼时 ,三星的半导体业务每年亏损达到20亿元,股价也持续下滑 。

直到1987年 ,行业才有出现转机,随着DRAM芯片价格回升,以及客观环境上日本企业遭受美国当局严厉反倾销调查  ,鹬蚌相争渔翁得利,三星的DRAM半导体才逐渐步入盈利线 。同样的解题思路,三星也用在了液晶面板的投资上。

回溯半导体的发展历史,可以发现 ,几乎每一个下行周期都是芯片玩家洗牌的过程 ,资金储备充足、技术更先进的大公司 ,往往会顺势以更低的价格收购在竞争中败下阵来的中小型公司 ,以补充研发实力 。

也正是并购 ,存储芯片巨头的宝座不断切换 ,产业重地发生区域转移——从最早的20世纪70年代的以英特尔 、TI 、莫斯泰克为主导的美国市场 ,切换到80年代以东芝 、日立主导的日本市场 ,再到90年代的以三星为主导的韩国市场,并且延续至今。

如今全球的存储芯片行业巨头已经所剩无几,并购整合的火花依旧在寡头之间闪现 。DRAM芯片的市场格局相对稳定 ,NAND闪存芯片领域竞争持续 。

此前有信息指出,西部数据不久前获得60亿元的投资,计划拆分闪存业务与铠侠合并  。这两家厂商,市场份额排名分别为第二 、第四,加起来正好与第一名的三星齐平,也正好是美国和日本市场闪存芯片领域最大玩家 。这意味着,曾经在存储芯片领域互相抗争的两个国家 ,即将重新达成合作绞杀新玩家。

如果一切成真,对此最焦虑的会是三星 。三星业绩的持续下滑  ,已经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——存储芯片支撑起了韩国出口的半壁江山,而根据韩国1月份发布的报告显示 ,半导体出口连续半年出现同比下滑,出现有史以来最大的贸易逆差 。

这次存储芯片的寒冬 ,也可能是一次新洗牌的序幕 。

【end】